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37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佩雷斯·杰普契奇尔以2小时20分15秒的成绩摘得桂冠,本届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更成为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交融的典范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保障措施全面升级
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,本届北京马拉松在参赛规模、路线设计及后勤保障上均实现突破,赛事组委会介绍,今年报名人数超过16万,最终通过抽签选出3万名选手,其中包括200余名国际精英运动员,赛道延续经典路线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,全程42.195公里。
为保障选手安全,组委会联合公安、医疗、交通等多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,沿途设置15个医疗站、50辆救护车及2000余名志愿者,赛事首次启用“智能补给系统”,通过选手佩戴的芯片实时监测身体状况,并在补给站提供个性化饮水与能量补充建议。
非洲选手包揽冠军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塔德塞·莱盖塞从起跑阶段便占据领先位置,后半程更是凭借稳定的配速拉开差距,最终以2小时05分37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提升近1分钟,赛后他表示:“北京的气候和赛道条件非常理想,观众的热情也给了我巨大动力。”女子组冠军佩雷斯·杰普契尔同样展现强大实力,她在最后5公里甩开竞争对手,以领先第二名1分12秒的优势夺冠。
中国选手方面,李子成以2小时11分28秒获得国内男子组第一,总排名第八;张德顺则以2小时28分45秒位列女子国内组首位,两人均表示,与国际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积累了宝贵经验,未来将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。
全民参与热潮,马拉松文化深入人心
本届赛事特设“亲子跑”和“公益跑”环节,吸引近5000名普通市民参与,参赛选手中,年龄最大的82岁,最小的仅6岁,来自河北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说:“这是我第三次跑北马,不为成绩,只为感受运动的快乐。”赛事还联合多家公益机构发起“奔跑吧少年”计划,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。
赛道沿线设置了20余个文化展示区,京剧、剪纸等非遗表演与啦啦队助威交织,成为一道独特风景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李颖川表示:“马拉松已超越体育范畴,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与市民精神的重要窗口。”
科技赋能赛事,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为践行低碳环保,组委会推出电子参赛手册、可降解补给杯等举措,并首次启用“碳积分”系统,鼓励选手乘坐公共交通抵达起点,据测算,本届赛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超10万件,通过5G直播、无人机跟拍等技术,全球观众可实时观看比赛盛况,社交媒体互动量突破2亿次2025世界俱乐部杯。
展望未来:赛事国际化与大众化并重
随着北京马拉松跻身世界田联“白金标”赛事,其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,赛事总监王凯透露,2025年将进一步优化精英选手邀请机制,并增设“破纪录奖”,大众参与层面,计划推出分级报名制度,让不同水平的跑者都能享受比赛乐趣。
国际田联官员马克·汤普森评价:“北京马拉松的组织水准与城市氛围令人印象深刻,它正成为全球马拉松版图的重要节点。”